前方明明有人,小鹏P7为什么还是刹不住?

出品 | 搜狐汽车·E电园

编辑 | 王巍

图文 | 王巍,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
2022年8月10日下午,浙江宁波一小鹏P7车主沿奉化区方桥街道方向,行经机场高架宁波第一医院旁边时,与前方路面从事高架维护作业的作业人员、停放车辆发生追尾事故。

事故造成一名作业人员死亡,两车严重受损。据小鹏P7驾驶员供述,事故发生时车辆启用了辅助驾驶LCC功能

根据事发现场监控录像,事故发生前,前方维护作业车辆并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摆放警示三角牌,追尾事故发生时涉事小鹏P7未见明显刹车痕迹。

事故现场监控视频曝光后,不少网友对小鹏P7 LCC功能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——小鹏P7是径直追尾的,且没有刹车痕迹,前方那么明显的车辆和人,小鹏P7难道“看不见”吗?

网友们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——小鹏P7全车配备了31个传感器,在激光雷达没有普及之前,已经达到业内头部水平。

其中用于车辆前进方向(含侧前车道检测)探测的传感器就有13个,包括4颗摄像头,6个超声波雷达和3个毫米波雷达。

为什么这么多传感器,还是“看”不见活生生的人和静止车辆呢?

毫米波雷达不是看不见静止物体,而是不能准确地将对本车行驶有影响和干扰的静止物体筛选出来。

也就是说,看是看见了,但是不认识。

这要从毫米波雷达的原理和成像特性说起。

毫米波雷达的原理是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,向外发射和接收目标反射的电磁波,计算差值以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(如相对距离、相对速度、角度、运动方向等),并进行目标追踪和识别分类,进而结合车身动态信息进行数据融合计算,最终通过中央处理单元(ECU)处理输出。

因为是电磁波反射,所以如果物体的反射能量较弱(比如人体)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回波能量较弱(比如隐形战机),就可能会产生对于障碍物的误检或者漏检。

人体本身就是反射能量较弱的实体,不易产生点云。

毫米波雷达的工作过程分五个步骤:探测、追踪、分类、融合、输出。

毫米波雷达看到的世界,没有颜色,只是一个一个坐标点

可以看到,对于路边静止的车辆、静止的护栏、静止的道路标线,毫米波雷达都可以做到精准的探测。

第一步的探测没问题,然后是第二步的追踪和第三步的分类。

在分类时,静态物体对于毫米波雷达来说,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了。

由于毫米波雷达无法区分颜色,所以给目标分类的能力较差。

比如图中白色的护栏,人类会将形状相同且头尾连贯的护栏“聚合”分析,从而知道这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白色护栏,大脑接收信号做出——这是不可跨越障碍物。

但毫米波雷达则不然,它不会根据颜色信息来“聚合”相关点云分析。

根据单个点的信息,毫米波雷达很难判断这个点究竟是对行车有威胁,还是没有威胁。

还有一些点云信息极容易导致误判。

比如高高在上的路牌限速牌、嵌入地面的井盖、低于车辆离地间隙的遗撒、以及可以正常通行的隧道等等。

试想一下,如果前方恰有车辆在经历以上四种路况,那么返回给毫米波雷达的点,究竟是前车的呢?还是路牌/井盖/垃圾/隧道的呢?

如果每每遇到类似情况,毫米波雷达都判断其是“对行车安全有威胁的静态障碍物”,进而做出重刹反应,用户体验会变得相当差。

所以,为了排除“对行车安全没有威胁的静态障碍物”,行业内普遍引入了“Radar点滤波”的做法。

雷达点滤波的目的是滤除噪声(提高信噪比)和无用的检测结果,以避免这些点造成的误判,从而减少树木、桥梁等固定目标对毫米波雷达的影响。

毫米波雷达在策略的考量下,“主动削弱了自己的能力”

看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要拍桌子开骂了——既然都检测到点云了,为什么不用呢!这不是坑害人命吗?

其实还真不是,这里面有一个博弈的问题。

在ACC/LKA/LCC这个问题上,用户既希望追求流畅、丝滑的用户体验,希望功能好开好用,又追求绝对的安全,希望功能开起来不要出事。

相当矛盾。

如何满足既…又…的需求呢?

普遍的做法是进入实际的使用场景中,在用户体验和绝对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咱们举两个策略截然相反的例子。

图文翻译及来源:知乎用户 王亚辉

在L0-L2级辅助驾驶的框架内,由于责任人依然是驾驶员,所以厂商主流的态度是倾向于减少误检。

具体到毫米波雷达分类逻辑上,如果把所有静止点云都纳入决策范围,那么势必会频繁导致错误刹车,大大降低用户体验。

但在高级的L3-L5级辅助驾驶的框架内,责任人是机器,所以厂商主流的态度倾向于减少漏检

因为在这一范围内,责任人不再是驾驶员,所以需要车企和机器负责,漏检的试错成本和后果大大加高,势必要引入更多传感器的更多信号来交互印证,感知融合,以减少漏检的几率,提高整套系统的安全性能。

所以,在L2级辅助驾驶里,部分静态物体的信号是需要被“刻意忽略的”,否则功能不易实现,即便实现了用户体验也不好。

与辅助驾驶策略完全相反的是民用和商用的烟感警报器。

如果是家用,敏感度够用就行,大家甚至不希望敏感度过高,因为误报警太多会让人心烦,普遍偏向于减少误检

但如果是加油站、油库、飞机内部、天然气灌装站、CNC加气站等有巨大威胁的地方,烟感警报器的灵敏度必须大幅度拉高,大家都不希望出现漏检,因为漏检的代价可能就是几条人命+巨额财产损失。

讲着讲着,大家是不是逐渐感受到博弈无所不在?

其实无论是在汽车上,还是生活中,博弈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
安全带预紧功能,很多朋友都遇到过或者用到过吧。

其原理就是利用电机,在发生碰撞事故瞬间,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,提前拉紧安全带,将驾驶员死死捆在座位上。

对于消费者来说,这一功能很多朋友不喜欢,因为很容易误触发,而且拉紧的力度也很难精确掌握。

力度小了,起不到约束作用。力度大了,会勒得人胸闷,甚至骨折。

对于车企来说,新增这一功能会增加有形成本,还可能会“花钱办错事”,让客户不满意;但不做这个功能,又会在碰撞测试中丢分,影响销量和安全性。

2022年8月11日上午,小鹏汽车官方发布声明称“经核实,(2022年)8月10日下午,宁波一车主驾驶车辆与前方检查车辆故障人员发生碰撞,发生人员伤亡。 我们为本次事故中不幸离世的遇难者感到悲痛和惋惜。 目前交警部门已经立案处理,门店已第一时间已前往现场协助处理。我们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,持续跟进后续结果,并协助客户处理后续相关事宜。”

截取自大众迈腾《用户手册》

其实无论是小鹏辅助驾驶系统的考试告知,还是各家车企的《用户手册》,都注明了ACC自适应巡航的使用方法中明确注明无法识别静止、速度过低的障碍物。

类似的事件,也不只一次地发生。

2021年8月12日,蔚来车主林某在NOP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下追尾道路前方正在施工作业的轻型货车,当场死亡。

2022年早些时候,特斯拉Model Y在智能召唤模式下,径直撞向停在停机坪的飞机。

搜狐汽车·E电园在此提示各位读者,辅助驾驶是有局限性的。

正确使用驾驶辅助功能,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,也需要时刻保持对车辆周围环境观察,遵循驾驶辅助功能的相关安全指引,确保安全出行。

对于事件的进展,搜狐汽车·E电园也将保持持续关注。

免责声明:本站登载此文仅出于信息分享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及其描述,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(联系QQ:26887486),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lianzhongauto.com/article/jt/11349.html